【忻州古建】沉默的鐵梁橋

梁思成先生一定沒有走到這里,當年他在五臺尋得大佛光寺喜極而泣,因為這是中國境內僅見的唐代建筑。如果他的腳步再向西南行走,如我今天一樣,踏足忻州市莊磨鎮(zhèn)連寺溝的翠巖山,一定也會看到鐵梁橋,這座中國境內極為罕見的唐代石拱橋。如果這樣,先生應該會再次流下他激動的眼淚吧!

登翠巖山者多為欣賞忻州古八景之一的“傘蓋青松”,也即傘蓋寺。據(jù)載,該寺系唐末五代的后唐初年所建,坐西向東,紅墻綠瓦,遠遠望去如碧海高出地面,又像煙云降落長空。郁郁蔥蔥,風月無邊。因寺邊有奇松如巨傘掩蓋,故名傘蓋寺。明王治詩云:“隱隱山間寺,青青澗畔松。團團擁大蓋,郁郁當嚴冬。雪頂深棲鶴,寒枝怪伏龍。巖風朝暮激,雄籟掩霜鐘?!?/span>

實際上,離寺不遠的鐵梁橋才應該是更加值得欣賞和關注的寶物。

因為缺少重視,如果不是小路邊立著一塊非常簡陋的木牌子上寫著“鐵梁橋”幾個字,初次到此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山上還有如此之寶。

1

據(jù)文物部門考證,這座鐵梁橋始建于唐代,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,屬于梁橋建筑,對于研究我國橋梁建筑史具有重要意義。

看橋的規(guī)模和型制,這里原來應該有一條不算小的河流。我們無法知道這里的水是從什么年代斷流的,只能慶幸這座石橋經(jīng)歷了上千年的歲月風雨還能拱在那里,默然無言地存在著。

2

據(jù)考,鐵梁橋跨度16 米,高6.2 米,寬4.4 米。整座橋全部用規(guī)整的長條方石堆砌而成,石塊與石塊成縱向排列,成拱形。為了固定石塊,在橋拱石上橫穿四根碗口粗的鐵棍作梁,故名鐵梁橋。

3

 如果從一面看,會以為這是一座單孔橋,但是,從橋的另一面看時,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座橋原來應該是三孔的。在主孔的左右還應該各有一孔,但現(xiàn)在只留下主孔和右邊的一副孔,這一副孔一部分已經(jīng)被石塊填實,左邊一孔則已被完全填實。現(xiàn)在,整座橋雖然形還在,但是,石塊之間已經(jīng)有很大的縫隙,隨時可能會轟然塌下,現(xiàn)在不知道什么人支著的兩根樹干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。

4

5

令人驚嘆的是橋上的石雕。橋一側的石欄已毀,只有數(shù)塊斷石散落在草中。有兩塊上明顯看到雕著神獸,有一獸應該是獨角獸。另一邊的石欄還基本完整,石欄上采用的均是浮雕手法,有“孔明撫琴”、“三顧茅廬”、“關公戰(zhàn)呂布”等歷史人物故事,形象逼真、惟妙惟肖。從一幅雕有二仕女的雕像中,可以明顯看出唐人的審美標準,由此也可以肯定這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物。

圖片

更為寶貴的是,在橋主孔口上方的雕塑中,有一處雕塑格外有趣。這一雕像非常完整,從畫面看,是一手捧吉祥之物的“飛天”形象,有意思的是,該形象從腰部以下是一魚身,呈游動狀,與身后的飄帶相呼應,既有飄動之感,又有游動之態(tài),生動有趣。這樣的形象即使在敦煌壁畫中也并不多見,而在這晉北的黃土高原上竟然有如此形象,不能不說是神奇之作!

7

  橋頭兩端各有一對石獅,基本保存完好,但是,經(jīng)歷了上千年的風風雨雨,石獅原有的許多紋飾已經(jīng)被磨平或者蝕光。盡管這樣,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它們原有的威儀。

8

鐵梁橋,它不是鐵的,也許正因為它不是鐵的,所以,要比鐵更加經(jīng)得住歲月的侵蝕。但是,由于經(jīng)歷了上千年的風雨,而且一直得不到呵護,它只能如此默默地等待著消亡。

如果哪一天,它真的消亡了,那實在是我們忻州文物寶庫的一大損失,是忻州人民的一大遺憾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9


【作者簡介】  梁生智,山西省定襄縣人,1962年出生。忻州師專中文系81屆畢業(yè)生。1984年在忻州一中任教。1989年調任山西省忻州市《五臺山》雜志社編輯,現(xiàn)任《五臺山》雜志副主編。曾任《旅游中國周刊》常務副主編,《環(huán)球旅游》雜志主編,《世界旅游China》雜志常務副總編,中國報道·中國城市頻道編輯總監(jiān)。山西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忻州市作家協(xié)會秘書長,忻州廣播電影電視工作者協(xié)會副主席,東方網(wǎng)絡書畫家首席評論家。忻州直通車文藝社發(fā)起者和組織者。
在《詩刊》、《星星詩刊》、《詩歌報》、《綠風》、《詩神》、《黃河》、《山西文學》等全國各地文學報刊發(fā)表大量小說、散文、詩歌、評論作品。作品多次獲全國性獎,并被收入許多作品集。


來源:大美忻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