忻州古稱秀容,秀容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?據(jù)說與西晉末建立漢國與前趙的匈奴人劉淵、劉聰、劉曜父子有關(guān)。唐·李吉甫《元和郡縣圖志》:“秀容故城,在縣(今嵐縣)南三十里。劉元海感神而生,姿容秀美,因以為名也”。
這個說法并不是沒有道理的,劉淵是新興郡人,他出生在新興郡什么地方雖無可考,但與他同族的劉虎,史書上卻明載是五臺縣人,《魏書·劉虎傳》:“鐵弗劉虎,南單于之苗裔,左賢王去卑之孫,北部帥劉猛之從子,居于新興慮虒之北?!眲Y四子劉聰曾被晉新興太守郭頤辟為主簿,在新興郡為官。養(yǎng)子劉曜曾隱居管涔山天池,遇神人獻劍。這且不說,這父子三個皇帝的傳上都特別描繪他們的容貌:劉淵“姿儀魁偉,身長八尺四寸,須長三尺余,當心有赤毫毛三根,長三尺六寸”;劉聰“左耳有一白毫,長二尺余,甚光澤”;劉曜“身長九尺三寸,垂手過膝,生而眉白,目有赤光,須髯不過百余根,而皆長五尺”。都可稱得上“秀容”。《十六國春秋》:張茂謂:“曜可方呂布、關(guān)羽?!笨梢娛莻€美男子,帥哥。史書列傳上如此形容人之容貌者殊不多見,是否晉、魏史傳為“秀容胡”而有所暗示就不得而知了。
又據(jù)《晉書·劉元海載記》載:泰始(265~ 275)年間,劉淵在王渾推薦下,被晉武帝司 馬炎召見,帝召與語,大悅之,對王渾之子王濟說:“劉元海容儀機鑒,雖由余、日磾無以加也?!薄叭輧x機鑒”出自晉武帝之口,天子無戲言,晉朝人重容儀,可能便由此傳了開去,演變?yōu)椤白巳菪忝馈保牟肯卤惚环Q為“秀容胡”,匈奴五部所居的“晉陽汾澗之濱”便被稱為“秀容川”。他所筑的城便被稱為秀容城。
到底如何,且先看劉淵父子行跡。劉淵字元海,新興郡人,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,左賢王劉豹之子。劉淵祖上是西漢時期匈奴首領冒頓單于,漢高祖劉邦將宗室之女,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,并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,所以,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。東漢建武二十二年(46),匈奴境內(nèi)遭災,連年旱蝗,赤地千里,人畜死傷大半,二十三年(47),匈奴遣使求內(nèi)附。其時,匈奴內(nèi)亂,分為左、右兩部。二十五年(49),南單于“復遣使詣闕奉藩稱臣”。二十六年(50)“詔乃聽南單于入居云中”。二十七年(51)北匈奴三千人叛歸東漢,北匈奴追擊,“南單于遣兵拒之,逆戰(zhàn)不利,于是復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(今內(nèi)蒙準格爾旗)”,“南單于既居西河,亦列置諸部王,助為捍戍。使韓氏骨都侯屯北地,右賢王屯朔方,當于骨都侯屯五原,呼衍骨都侯屯云中,郎氏骨都侯屯定襄,左南將軍屯雁門,栗籍骨都侯屯代郡,皆領部眾為郡縣偵羅耳目?!保ā逗鬂h書·南匈奴傳》)
順帝永和五年(140)秋,句龍吾斯等立句龍王車紐為單于。東引烏桓,西收羌戎及諸胡等數(shù)萬人,攻破京兆虎牙營,殺上郡都尉及軍司馬,遂寇掠并、涼、幽、冀四州。乃徙西河治離石。西河郡郡治遷到離石后,美稷城亦隨之遷到離石,美稷城既遷離石,南匈奴王庭也隨之遷到離石境內(nèi)。劉姓匈奴從此進入內(nèi)陸。東漢中平年間(184~190),黃巾亂起,羌渠單于派其子于扶羅率兵援助東漢,討平黃巾軍。當時,羌渠單于被國人所殺,于扶羅自稱單于。緊接著董卓叛亂,于扶羅率兵劫掠太原、河東。于扶羅死后,其弟呼廚泉繼位,任命于扶羅之子劉豹為左賢王,劉豹即劉淵的父親。
建安二十一年(216),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,“初,南匈奴久居塞內(nèi),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。議者恐其戶口滋蔓,浸難禁制,宜豫為之防。秋七月,南單于呼廚泉入朝于魏王,操因留之于鄴,使右賢王去卑監(jiān)其國。……分其眾為五部,各立其貴人為帥,選漢人為司馬以監(jiān)督之”(《資治通鑒》)。曹操扣押了呼廚泉,將南匈奴分為五部,以劉豹為左部帥,其余部帥皆以劉氏為之。晉“太康中(280~289),改置都尉,左部居太原茲氏,右部居祁,南部居蒲子,北部居新興,中部居大陵。劉氏雖分居五部,然皆居于晉陽汾澗之濱”(《晉書 ·劉元海載紀》)。
從順帝永和五年(140)南匈奴王庭遷離石,南匈奴居塞內(nèi),到建安二十一年(216),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,南匈奴已居塞內(nèi)六十多年,這六十多年住在哪里呢?史書既明確記載劉淵父子都是新興郡人,曹操在建安二十年(215)立新興郡,建安二十一年(216)分南匈奴為五部,也就是說,在建立新興郡前,南匈奴左部應該一直駐在新興郡地面,匈奴是游牧民族,逐水草而居,而匈奴五部“皆居于晉陽汾澗之濱”,新興郡境內(nèi)河網(wǎng)密布,川衍沃野,在東漢末十室九空的情況下,正是理想的游牧之地。聯(lián)系到曹操內(nèi)遷河朔四郡于今忻州地面,可能也含有與匈奴爭地的意思。河朔四郡本就是匈奴入侵屏障,四郡之民長期與匈奴對峙、相處,制匈肯定有豐富經(jīng)驗,曹操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,將匈奴老對手和南匈奴又放在一塊土地上,不失為一種高明策略。而到晉太康中(280~289),晉武帝司馬炎干脆給南匈奴劃了活動地盤,置漢人都尉管轄,將左部換防到茲氏(今汾陽縣),從曹操分五部到司馬炎置都尉又是七十多年,在這七十多年中,劉淵出生于新興郡。劉淵字元海,大約生于曹魏嘉平年間(249~254),生而聰慧,幼而好學,為人孝順,七歲時,母親去世,悲痛欲絕,為人稱頌。曹魏太原人司空王昶等人聽說后非常贊賞,派人專程吊唁。稍長后,拜上黨人崔游為師,學習詩、書、易等儒家經(jīng)典,尤其喜愛《春秋左氏傳》和《孫吳兵法》,而于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及諸子著作,無不涉獵。
劉淵在年青時就顯示出雄才大略,他嘲笑隨漢高祖平定天下的隨何、陸賈缺乏武功,未能封侯;周勃、灌嬰?yún)s缺少文才,跟隨漢文帝而不能開創(chuàng)教化大業(yè)。而他自己文韜武略無不為時人稱賞,屯留人崔懿之、襄陵人公師彧等善于相面,見到劉元海,都非常驚奇,認為他有大貴之相,與他交為朋友,太原人王渾尤其看重他,特地讓兒子王濟拜見劉淵,約為通家之好。曹魏咸熙年間(264~265),劉淵以任子(即人質(zhì))身份留居洛陽,受到司馬昭厚待。泰始(265~275)年間在王渾推薦下,被晉武帝司馬炎召見,帝召與語,大悅之,對王濟說:“劉元海容儀機鑒,雖由余、日磾無以加也?!蓖鯘藱C說:“劉淵的外在儀表、容顏,實在如陛下您所說,然而,他的文武才干又超出由余、金日磾很遠。陛下您若能委任他統(tǒng)領東南地區(qū)的事務,那么,東吳就不愁不能平定?!?/span>
王渾父子推薦劉淵,固然因為鄉(xiāng)黨關(guān)系,便主要的則是看重他的才干,想讓他成為晉朝的棟梁之材。從劉淵來說,如果在太平盛世,他想做的也就是超過隨何、陸賈、周勃、灌嬰,當一個文武兼?zhèn)涞妮o政大臣;再如果,他要不是匈奴人,而是漢人,他要達到這個目的也不是難事。但這些如果卻都不成立,當王渾父子推薦他帶兵伐吳時,有人立即向司馬炎提出“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”的警告;而當西晉秦、涼二州遭到禿發(fā)鮮卑攻擊,平叛失敗后,有人又推薦他帶兵平叛時,卻幾乎給他帶來殺身之禍。對他的推薦被否定后,他在洛陽九曲城河畔送王彌回山東,慷慨悲歌,發(fā)了頓牢騷,皇弟齊王司馬攸當時恰在九曲城,聽到后便派人快馬去察看,看到后,對晉武帝說:“陛下不除劉元海,臣恐并州不得久寧?!彪m然在王渾等竭力保薦下,晉武帝沒殺劉淵,但劉淵效忠晉朝建功立業(yè)的心卻開始涼了。
司馬炎畢竟是一代開國之主,雖然對劉淵不委以重任,但該怎么做還會怎么做,咸寧五年(279),左部帥劉豹去世,仍任命劉淵代理左部帥。太康十年(289),拜劉淵為北部都尉。不久,司馬炎去世。永熙元年(290),惠帝司馬衷繼位,楊峻輔政,任命劉淵為建威將軍、五部大都督,封爵漢光鄉(xiāng)侯。元康末年(300),劉淵因為部人叛逃出塞而被免官。不久成都王司馬穎鎮(zhèn)守鄴城,上表推薦劉淵擔任寧朔將軍、監(jiān)五部軍事。此時,祖籍山西襄汾的皇后賈南風干政,引起八王之亂,劉淵的機會來了。劉淵堂祖父,原北部都尉、左賢王劉宣等人秘密商議起事,共同推舉劉淵為大單于,并且派他們的黨羽呼延攸到鄴城,將秘謀的內(nèi)容告訴給劉淵。劉淵請求回故地,會合行送葬之禮,司馬穎沒有答應。劉淵讓呼延攸先回去,告訴劉宣等人招集五部人眾,會同宜陽諸胡,表面上宣稱響應司馬穎,實際上圖謀叛變。
永安元年(304年),司馬穎擊敗司馬乂,成為皇太弟,先后任命劉淵為屯騎校尉、代理輔國將軍,負責北城防守諸事務、冠軍將軍,封盧奴伯。不久,并州刺史東贏公司馬騰、安北將軍王浚,起兵討伐司馬穎,劉淵謀求脫身,對司馬穎說要回去召集五部匈奴,幫助司馬穎,以二部兵力摧毀東嬴公,以三部的兵力斬殺王浚。司馬穎非常高興,于是任命劉淵為北部單于、參丞相軍事,放走了劉淵。
劉淵回到左國城(今山西離石)后,劉宣等人便為劉淵上大單于的稱號,二十日之間就聚眾五萬,定都離石。后來王浚派將軍祁弘率領鮮卑兵眾進攻鄴城,司馬穎戰(zhàn)敗,劉淵要遵守諾言攻打鮮卑人,救司馬穎,劉宣等勸他抓住機會復國滅晉,不要理司馬穎。劉淵聽后大喜,認為匈奴劉姓是漢朝外甥,又與漢朝相約為兄弟,應該繼承漢朝正統(tǒng),所以追認、尊奉蜀漢后主劉禪,以此號召天下。于是,遷都左國城。遠方來歸附的人達到數(shù)萬。
永興元年(304年),劉淵在南郊筑壇設祭,自稱漢王,赦免境內(nèi)囚犯,建年號為元熙,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,建造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進行祭祀,立妻呼延氏為王后。署置百官,任命劉宣為丞相,經(jīng)師崔游為御史大夫,宗室劉宏為太尉,其余的人授官各有等差,國號為漢。
東嬴公、并州刺史司馬騰聞訊,派將軍聶玄討伐劉淵,戰(zhàn)于大陵(今山西文水),聶玄軍大敗,司馬騰害怕,率領并州二萬多戶百姓逃山東。劉淵乘勝進軍,派劉曜接連攻下太原、泫氏、屯留、長子、中都。元熙二年(305年),再敗司馬騰軍。這年,離石大饑荒,劉淵遷居黎亭就食。西晉封劉琨為并州刺史,劉琨進據(jù)晉陽。
晉光熙元年(306年),晉惠帝死,司馬熾嗣位,即懷帝,改元永嘉。侍中劉殷、王育勸劉淵斬殺劉琨,平河東,稱帝號,攻長安,立國都,再率關(guān)中的兵席卷洛陽。劉淵聽后十分高興,隨即進據(jù)河東,攻占蒲阪(今山西永濟縣)、平陽(今山西臨汾)。定都蒲子。河東、平陽屬縣的各壘壁都投降于他。永嘉二年(308年),劉淵正式稱帝,大赦境內(nèi)囚犯,改元“永鳳”。太史令宣于修之對劉淵進言道:“平陽有天子之氣,又兼陶唐舊都,希望陛下上合天象之變,下合地理之祥?!眲Y欣然同意,遷都平陽。改元“河瑞”。
劉淵稱帝后不久,便命四子劉聰?shù)冗M攻晉都洛陽,第一次反勝為敗,退兵;第二次打到洛陽城下,先后進駐西明門、宣陽門、上東門、廣陽門、大夏門,最終未能攻下,大軍被劉淵召回。
永嘉四年(310年)七月,劉淵臥病,任劉歡樂為太宰,劉洋為太傅,劉延年為太保,劉聰為大司馬、大單于,并且統(tǒng)領尚書事務,在平陽西部建造單于臺,任命其子劉裕為大司徒。劉淵病重,召劉歡樂和劉洋等人到宮禁中接受遺詔,輔佐朝政。八月,劉淵在光極殿去世,在位六年。劉淵死后,其子劉和繼位。劉和懼于劉聰?shù)人耐跏治罩乇?,聽信其舅舅呼延攸,想殺劉聰,結(jié)果,反被劉聰所殺。
劉聰殺劉和自立,葬劉淵于永光陵,上謚號為光文皇帝,廟號高祖。
劉聰即位后,于永嘉五年(311年)四月,派其從弟劉曜與其子劉粲等攻陷洛陽,俘虜晉懷帝。又命劉曜和劉粲攻打關(guān)中,攻陷長安并殺晉南陽王司馬模,嘉平二年(永嘉六年,312年)被逼退出長安,撤回平陽。晉安定太守賈疋迎立秦王司馬業(yè)為太子,傳來懷帝遇害消息,司馬業(yè)遂登位,是為愍帝,改元建興,都長安。建興四年(316),劉聰派劉曜再次攻陷長安,愍帝出降,被擄至平陽,西晉亡。
西晉滅亡后,公元317年,鎮(zhèn)守建康的晉宗室司馬睿稱帝,改元太興,是為晉元帝,史稱東晉。
太興元年(318年),劉聰患病,以太宰劉景、大司馬劉驥、太師劉顗、太傅朱紀和太保呼延晏并錄尚書事,又命范隆為守尚書令、儀同三司,靳準為大司空,決尚書奏事,以作輔政。七月癸亥日(8月31日)逝世,在位九年。謚號昭武皇帝,廟號烈宗。
劉聰去世后,劉粲即位,改年號為漢昌。太興元年(318年)八月,劉粲在上林練兵,準備征討石勒。任命丞相劉曜為相國,總督內(nèi)外軍事事宜,仍然鎮(zhèn)守長安。任命靳準為大將軍,領尚書事。劉粲沉湎酒色,經(jīng)常在后宮游樂,軍國大事全都由靳準決斷。靳準因其女得寵于劉粲,逐漸竊取漢國政權(quán),不久發(fā)動政變,將居于平陽的匈奴劉氏宗室無論少長皆斬于東市,又挖掘劉淵和劉聰?shù)牧昴?,斬斷劉聰尸身,焚毀劉氏宗廟。靳準自號大將軍、漢天王,遣使向東晉稱藩。
劉曜時為相國、都督中外諸軍事,鎮(zhèn)守長安。聞靳準叛亂,親自率領軍隊由長安出發(fā)赴平陽,行至赤壁(今山西河津市西北的赤石川),遇到了從平陽出逃的太保呼延晏與太傅朱紀。他們勸劉曜稱尊號,劉曜遂即帝位,改元光初,當時石勒駐守河北,劉曜封石勒為大將軍,同石勒進攻平陽。
太興二年(319年),靳準被其部下靳明所殺,靳明送傳國璽于劉曜,準備投降劉曜。石勒大怒,派主力急攻平陽,靳明向劉曜求救,劉曜派將迎回靳明。平陽士女15000人隨靳明歸于劉曜,劉曜斬靳明及靳氏男女。不久,平陽被石勒攻占。劉曜授石勒為太宰、領大將軍、加殊禮,以河內(nèi)24郡封石勒為趙王。劉曜徙都長安,起宮殿,封子弟,繕宗廟、社稷。以水承晉金行,國號曰趙,是為前趙。
劉曜在位十年,咸和三年( 328年),與后趙石虎軍隊戰(zhàn)于洛河,退兵時馬陷石渠墜于冰上,身上被創(chuàng)十余處,為石堪生俘。石勒讓劉曜寫信令其子劉熙投降。劉曜給劉熙的信中卻令熙“與大臣匡維社稷,勿以吾易意也?!笔账鞖㈥?。329年,后趙石虎攻陷上邽,屠太子劉熙及宗室,前趙亡。
從元熙二年(304年)劉淵稱漢王,至咸和五年(329年),劉熙被殺,漢國5主15年,趙國2主11年。一說漢趙傳3世5主,凡二十六年。
南匈奴五部“皆居于晉陽汾澗之濱”,劉淵父子史上明確記載都是新興人,劉淵父子三個皇帝因其姿容秀美,其部便被稱為“秀容胡”,其所筑城稱為秀容城,其部所居之地被稱為秀容川。南秀容指劉淵、劉聰、劉曜所居新興郡地,秀容川具體應在汾河發(fā)源地的管涔山到太原以南“汾澗之濱”的汾河川,南秀容城即今嵐縣境內(nèi)秀容故城,史載劉淵父子喜歡筑城,嵐縣故城當為劉淵或劉聰所筑,后來成為后趙、北魏的秀容護軍所在。十六國到北魏皆胡漢分治,護軍專管胡人,相當于后來的郡縣。北魏在永興二年置秀容郡時,才撤銷秀容護軍,太平真君七年移秀容郡治到今忻府區(qū)奇村、辛莊一帶。
北秀容指鐵弗劉虎及其后代所據(jù)之地,劉虎又名劉武,匈奴語劉烏路孤,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首領。劉虎是南匈奴單于的后裔,祖父劉去卑是匈奴右賢王(魏書作左賢王),劉去卑去世后,由其長子劉猛繼任右賢王,泰始七年(271年)春正月,劉猛叛晉出塞。泰始八年(272年)春正月,監(jiān)軍何楨討劉猛,累破之,左部帥李恪殺猛而降。劉猛死后,劉虎父親劉誥升爰(劉訓兜)繼任右賢王。永嘉三年(309年),劉誥升爰(劉訓兜)去世,劉虎繼任鐵弗部首領之位。隨即在雁門郡起兵響應劉淵父子,攻打雁門郡、新興郡,永嘉四年,被劉琨借助拓跋猗盧打敗,西渡河雄據(jù)朔方后,被劉聰封為樓煩公,拜安北將軍,丁零中郎將。其從弟劉路孤率部歸附拓跋代國。自此,鐵弗匈奴分為河東、河西兩部。河西部仍稱鐵弗,河東部稱獨孤部。劉虎死后,兒子務恒代立,務恒死后,第三子劉衛(wèi)辰代立,劉衛(wèi)辰先附拓跋氏,后歸前秦苻堅,帶苻堅兵滅了拓跋氏代國,將拓跋氏趕到漠北。苻堅將代國分為東西兩部,讓劉衛(wèi)辰統(tǒng)河西,以劉衛(wèi)辰為西單于,督攝河西雜類,屯代來城;以獨孤部劉庫仁為陵江將軍、關(guān)內(nèi)侯,統(tǒng)河東。劉庫仁統(tǒng)河東后,逃到漠北賀蘭部的拓跋氏獻明皇后帶著兒子拓跋珪(道武帝)等三個兒子又回到劉庫仁統(tǒng)治的代國。庫仁盡忠奉事,不以興廢易節(jié)。383年,苻堅因淝水之戰(zhàn)敗歸,政權(quán)分裂,西燕慕容永遂拜劉衛(wèi)辰為大將軍、朔方牧,后秦姚萇也拜之為大將軍、大單于、河西王、幽州牧。391年,衛(wèi)辰因在與北魏戰(zhàn)斗中失敗為部下所殺,子赫連勃勃(字屈孑)奔鮮卑叱干部,后建立匈奴大夏國。大夏國鼎盛時期,疆域“南阻秦嶺,東戍蒲津,西收秦隴,北薄于河”,勃勃407年建立大夏國,425年去世。獨孤部劉庫仁后來被慕容文所殺,他的侄兒劉羅辰投奔道武帝,道武帝拜他為南部大人,從平中原,以功賜爵永安公,以軍功除征東將軍、定州刺史。兒子劉殊暉襲爵,位至并州刺史。
劉虎及其后代被稱“秀容胡”,《魏書·帝紀》有載:北魏道武帝登國八年(393年)“……遣陳留公元虔、將軍庾岳率騎五萬東度河救之。破類拔部帥劉曜等,徙其部落。元虔等因屯秀容,慕容垂遂圍長子”?!段簳ぶ镜谌?天象一之三》:“天興三年(400年)三月,有星孛于奎,……是歲,秀容胡帥亦聚眾反,伏誅”?!段簳ぶ镜诙?天象一之二》“ 天興五年(402年)十一月,秀容胡帥、前平原太守劉曜聚眾為盜,遣騎誅之。”
以上三條引文,第一條之秀容是地名,《資治通鑒》胡三省注曰:“此北秀容也,在漢定襄郡界。后魏置秀容郡、秀容縣,又立秀容護軍于汾水西北六十里,徙北秀容胡人居之,此南秀容也”。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》亦曰:“珪遣兵東渡河,屯秀容以救之,此北秀容也”,“北秀容,在漢定襄郡界,去南秀容三百余里”。第二、第三條是秀容胡,但這三條所說顯然矛盾,第一條已破劉曜,徙其部落。是秀容胡已經(jīng)遷走,七年以后又反,應該是在另一地方反,已經(jīng)伏誅被殺,二年后又聚眾為盜,遣騎誅之。那么這個劉曜是被破了一次,誅了兩次——或者前二年被誅是另一秀容胡帥,二年后才誅了劉曜。但這個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北秀容到底在哪里?
胡三省和顧祖禹都說北秀容在漢定襄郡界,西漢定襄郡郡治成樂(今盛樂西),領成樂、桐過等十二縣,大致在今內(nèi)蒙古清水河縣、和林格爾縣、卓資縣一帶;東漢定襄郡治善無,領善無(故城在今山西右玉縣南)、中陵(故城在今山西平魯縣北六十余里)、桐過(故城在今內(nèi)蒙古清水河縣西約四十里)、駱(故城在今內(nèi)蒙古清水河縣西南約四十里)、武成(故城在今內(nèi)蒙古清水河縣北數(shù)里)五縣。按此,則北秀容應該在今內(nèi)蒙清水河縣與今朔州平魯區(qū)、右玉縣這一范圍內(nèi)。再擴大些則還應包括今忻州市偏關(guān)縣及內(nèi)蒙涼城,偏關(guān)在東漢屬定襄郡中陵縣,涼城西漢屬雁門郡沃陽縣,東漢省并后應在定襄郡界。
又據(jù)《魏書·爾朱榮傳》:“北秀容既在畿內(nèi),差近京師。”則北秀容應在大同以西黃河以東山西右玉、內(nèi)蒙清水河、和林格爾一帶,《讀史方輿紀要》:“秀容城在(朔)州北境?!独ǖ刂尽沸闳菰跐h定襄郡界,后魏置秀容郡及縣于此。晉太元十九年,西燕慕容永為慕容垂所攻,請救于拓跋珪,遣拓跋虔等帥騎東渡河,屯秀容以救之。隆安二年,拓跋珪以秀容川酋長爾朱羽健從攻晉陽中山有功,環(huán)其所居割地三百里以封之,是也。后立秀容護軍于汾水西北,因以此為北秀容”。顧祖禹這個分析是正確的。
從劉淵死到道武帝死整整100年時間(310~409),這100年中,秀容胡人的稱呼應該是深入人心了。建在嵐縣的秀容護軍城正是為了監(jiān)督秀容胡而設?!段和恋赜洝罚骸瓣柷木犹?,置陽曲護軍治”,任陽曲護軍的奚普回,當在道武、明元時期。該書又載“秀容胡人徙居之,立秀容護軍治”,設置時間當相近。太平真君七年遷秀容郡、縣后,嵐縣的秀容城逐漸荒廢,北秀容則正如顧祖禹所說:“后魏末,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,蓋南秀容多故以后,而北秀容之名益晦矣?!?/span>
“登國(386~395)”是北魏太祖道武帝登基時的年號,398年(天興元年),才正式定國號為魏,而秀容郡是北魏第二任皇帝明元帝永興二年(410年)才置的。在此之前,即不但有秀容之稱,而且已經(jīng)有秀容胡、秀容川及北秀容、南秀容之分。至于秀容之稱到底出現(xiàn)于何時,就史無明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