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臺山金閣寺位于五臺山海拔1900多米的金閣嶺上,是由不空三藏創(chuàng)建的中國最早的密教中心,始建于唐大歷五年(770年),在“會昌法難”中被焚毀,至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寺內(nèi)部分建筑得以恢復(fù)。最鼎盛時,金閣寺為五臺山十大青廟之一和五大禪處之一。金閣寺的規(guī)模在五臺山排不進前幾名,卻因擁有造像一千余尊而成為五臺山造像最多的寺院。
金閣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五臺山南臺之北,中臺之南,除五座臺頂?shù)乃聫R建筑外,金閣寺所處的地勢高,海拔1900米,距臺懷鎮(zhèn)約15公里。
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(chuàng)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(guān)系。金閣寺建造過程中,由于當(dāng)時不空深得朝野的傾心崇奉,全國通力支持,上自皇親國戚文武百官,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布施,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國十節(jié)度使助緣建寺,化緣僧分赴全國各地為建造金閣寺募集布施,工程歷五年而竣。當(dāng)時的寺院富麗堂皇,規(guī)模宏偉,寺中金閣高達百余尺,有上、中、下三層,雕梁面棟,高聳入云。殿頂“鑄銅涂金為瓦”,“照耀山谷”。寺院落成后,不空奉救為金閣寺的開山祖師。他還奏請皇帝于金閣寺等五寺各置定額僧2人。
金閣寺和五臺山許多身處高山之上的寺院一樣,抵達山門之前都要走過一條長長的石階路。這條長達108個臺階的石階路不論對信眾還是游客都是一種考驗,考驗前者的虔誠,考驗后者的執(zhí)念。
金閣寺的山門兼做天王殿,面闊五間,單檐硬山頂,覆灰瓦,中間三間辟三個拱圈式門洞。殿內(nèi)正壁供奉彌勒佛,兩山為四大天王,門廊左右為哼哈二將。
走進山門,一座巍峨壯觀的殿宇豁然出現(xiàn)在眼前,這便是前院的主體建筑:大悲殿。大悲殿又叫觀音殿建筑在漢白玉臺基上,面闊五間,重檐歇山頂,四周出廊,是金閣寺內(nèi)規(guī)模最大、建筑等級最高的殿堂。殿內(nèi)蓮花座上供奉著一尊高達17.7米的三頭四十二臂觀音菩薩坐姿銅像,兩側(cè)站立的一男一女兩位老者是觀音菩薩的父母。中國民間有這樣的傳說:春秋時期有一位妙莊王,他和王后寶德生有三個女兒,其中三女妙善曾經(jīng)貢獻出自己的手和眼睛為父親治病,被譽為中國第一孝女,而觀音菩薩即是其化身,觀音菩薩的千手千眼即來源于此。觀音菩薩和父母的這些故事,并不見諸于佛經(jīng)。
大悲殿后是一座面闊達十九間的二層建筑,稱樓殿。面闊十九間,應(yīng)屬中國古建面闊間數(shù)的極致,因為北京故宮太和殿面闊也不過十一間。這座樓殿的特殊之處還在于,底層為十九眼石砌窯洞,上層則是十九間木構(gòu)建筑。樓上十九間分別為十二圓覺菩薩殿、五百羅漢殿、地藏殿、藥王殿、玉皇殿、三皇殿、送子觀音殿。
樓殿后有大雄寶殿,為后院主殿。大雄寶殿面寬五間,單檐硬山頂,前有出廊。殿內(nèi)供奉橫“三世佛”——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和阿彌陀佛,三世佛的兩旁塑有姿態(tài)各異的十八羅漢,頂棚塑有五百羅漢像,十分精美壯觀、震撼人心。殿內(nèi)還供奉有釋迦摩尼佛當(dāng)王子時的兒子羅睺羅的木雕像,這在五臺山比較少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