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節(jié)里的忻州

廣告推廣

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是個技術問題

關注“忻州門戶網(wǎng)‘,忻州人文風景很全了

年節(jié)里的忻州


煙火香


清晨5點,媽媽便起了床,到廚房里開始炸各種過年的油食。首先是麻葉。昨晚臨睡前和面,面粉上放炒熟的芝麻、焙干碾碎的花椒面、咸鹽,熱油烘在上面,然后溫水和面,揉好劑子,放面盆里餳著。還有黃米面油糕。昨晚已把黃米面用溫水和好放瓷盆里,紅豆洗凈放高壓鍋,然后上面放箅子,瓷盆里的黃米面放上面一起蒸。煮紅豆的水要掌握好,太少容易干鍋,太多豆沙太稀不好包。

炸麻花很順利,搟面條一樣搟成大片,切長方形小塊,兩個摞起來對折,然后展開從兩頭擰一下,就做好了。蒸熟的黃米面搓成長條,切小劑子,搟成餃子皮一樣大小,包餡料,放八成熱的油鍋里炸,外皮酥脆,餡料有豆沙的軟綿,又融合了芝麻、核桃、紅棗的各種醇香,看一眼過去,已是美美的香甜!


1


過年要炸的食材還有很多,酥肉、丸子、帶魚等等,讓春節(jié)未能回家的孩子品嘗到家鄉(xiāng)的年味。自有廚中趣,誰驚歲去頻。廚房里有細水長流的日子,有煙火里的生活。為家人洗手做羹湯,挽袖下廚房,原來也是一種很沉浸的生活狀態(tài)。過年真是個好事情。可以督促你停下忙碌的腳步,把家打掃得干凈清爽;可以讓你靜下心來,在廚房里做各種平時懶得做的美食。過年么,總是要有些儀式感。專注于煙火,便是專注于當下。既往不戀,未來不迎,對歲月懷有熱愛和敬畏,熱氣蒸騰的煙火里,有撫慰身心的人間之愛,一粥一飯,匯成一天天的日月長河。


走親戚


過去走親戚,手提肩扛,全靠兩條腿。上山下嶺、越澗過河,路途再遠,也總是走著去、走著回。好在過去人聯(lián)姻攀親,相距都不會太遠,幾里十幾里的居多,緊趕慢趕,一天都能打個來回。


2


走親戚的習慣早已約定俗成,親戚多的走著走著就到正月十五了,這年才算是過完了。小時候,想跟著父母走親戚,無論多遠、無論多累,不為別的,就為了一天能連著吃好幾頓不重樣的飽飯。按照習俗,親戚來了要管飯,走親戚要盡量吃人家飯,哪怕幾家親戚住得不遠,也要在每家每戶都吃一些。所以,遇到有幾家親戚時,一般先在遠親家里吃一點,哪怕吃幾個餃子動幾筷子面條,人家不用掛記了,心也安了;然后再在近親家里吃些,這叫“親的不見怪”。就是這樣也能把肚子吃得圓溜溜的,吃到直打飽嗝,有時還能掙壓歲錢,這就成另外的收獲了。

轉眼,跑著跑著就長大了、也變老了,跑親戚不再靠兩條腿了,私家車開著,沿線的親戚一天就跑完了。跑親戚也不用再提前蒸禮饃了,走的時候,車開到副食批發(fā)店,各種奶制品、飲料、糕點等應有盡有,幾分鐘就搞定了。到了親戚家,飯也顧不上吃、話也不多嘮,放下東西就奔下一家而去。有的親戚全家在外打工,過年也回不了家,在微信上給年長的親戚發(fā)個紅包,就權當拜年了?,F(xiàn)在,老一茬的親戚沒幾個了,每次見到他們,總覺得恍如隔世,一種特別的情感就涌上心頭。如果時光不老,多么想永遠走下去呢。


雪打燈
3


正月十五雪打燈,一根谷穗結半升。預示來年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。正月十五鬧元宵,一伙伙的耍樂涌進城,人們穿紅戴綠,在雪地表演舞龍燈、跑竹馬、踩高蹺、扭秧歌。街上的公家單位壘旺火,搭彩棚。熊熊火焰從獅子、豬、兔子的嘴、眼、鼻孔中噴出。瑞雪飄飛,處處歡天喜地景象。

過年對于孩子們來說,不外乎放鞭炮,走親戚掙壓歲錢,過年吃上頓好飯。正月十五大姑娘和小伙子穿七彩衣,描眉畫彩,臉涂大紅顏色,在雪地上表演耍樂。他們手提花燈,擺出“五谷豐登”“年年有余”的字形,唱秧歌《正月里》。走在最前面是耍樂的領隊,后面跟著吹打。領隊高舉長竹竿上掛的花燈,或是白鶴、老虎、豬、馬、兔子等十二生肖造型。上面用毛筆寫有某某公社某某大隊。搭了燈棚的古城路,給看耍樂的人圍得水泄不通。不時有爆竹聲響起。煙花在天空炸響,迸發(fā)七彩花色。人們踏雪賞燈,聽見腳踩下去雪發(fā)出咔嚓咔嚓的聲響,心里滿是歡樂和滿足感。

家里人聚在一起吃過晚飯后,便上街看燈。雖然每年的燈會都差不多,我也照舊會充滿期待,飯吃不了幾口,就要早早跑出去。街道兩側早已在路燈與路燈之間,掛起一排又一排的紅燈籠,各戶人家也將自家的彩燈掛上窗戶,任它們亮上一整夜。站在稍高一點的地方,就可以望到古詩中“燈火萬家城四畔,星河一道水中央”的綺麗景象。古城廟外一片寬敞的空地,此時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花燈,包括桃形燈、六角燈、宮燈等其他樣式,都是幾十年的傳統(tǒng)手藝,空曠的夜色里,走在下面會生出幾分不真實感,仿佛誤闖進了過去的時光。


4
【作者簡介】米廣弘,知名文化學者。全國兩會特約作者;影視劇民族顧問;北京冬奧會特邀作者;在各大央媒都有個人上乘作品。
來源: 忻州記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