忻州人愛吃面,其中最尋常的莫過于做起來省事、吃起來舒坦的擦圪蚪。因此,擦圪蚪用的擦子也成為家庭餐飲的重要用具。
圪蚪,圓形,因其形狀像蝌蚪而得名。適合做鹵面,湯面,可炒可燴,也可添加各種澆頭。相比刀削面、手搟面、貓耳朵、剔尖等面食,做工費時,在日常勞動過程中,沒有很多時間做面食,這時候,因為擦面對面軟硬要求不高,制作過程簡單方便,受到了百姓喜愛。
擦圪蚪這類面食,短小圓潤,適合消化不良,腸胃不適,體質虛弱,還有一些牙齒不好的人食用。擦子使用起來極其方便,只需架在沸騰的鍋上,面團鋪放上面,用力推移,松軟的面就會由洞口緩緩下入鍋中。依據(jù)洞孔大小寬窄,有所區(qū)別,寬大者為大擦子,面入鍋洋洋灑灑,拇指一般大,似玉片翻滾;窄小者為小擦子,面入鍋飄飄悠悠,細長細長,如蝌蚪游動。
圪蚪,有玉米面高粱面綠豆面,摻上白面和好,架上擦床,將和好的面再淋點水,用手掌推擦,軟面即從擦孔中流入鍋中,出鍋后加各種菜鹵佐食,也可與肉、雞蛋炒食。其中用豆面做最好,光滑而細膩、柔軟卻韌性,吃上一碗,好不愜意。擦子的質地也頗有講究,鐵皮做的,硬實耐用,但容易粘面,用起來費勁;銅皮做的,光亮潤滑,也極利面,使用起來省力。民間習慣認為,銅可辟邪,更有“銅勺銅笊籬,越吃越有”“家里銅器響,消災又降?!钡拿裰V。除非殷實富足之家,一般人是難以見到帶銅色的東西的,更難得一見紅銅物件。
但就是這樣一個常用物件,舊時也并非家家都有、戶戶皆存,只有少數(shù)人家才備。大多數(shù)人家都是用時才到鄰居家去借,用后立馬歸還。好借好還,再借不難。一把擦子,每天中午不知要在幾家鍋臺轉悠、幾戶門口進出。我家就有一把紅銅的,洞孔不大不小、顏色不深不淡,是擦子中的極品,自然成為左鄰右舍的香餑餑,尤其中午時分忙得不可開交,難覓蹤影。
那個時候基本都是食用粗糧,細糧極少。作為大田里主要糧食作物的玉米,夏季初成是甘甜的嫩玉茭,秋后炒碾是噴香的干炒面,水泡碾磨是綿柔的玉茭面。玉茭面缺乏黏性,需要摻攪榆皮面用熱水去和,然后做成各種面食,面條、捻圪垯、河撈等不一而足。那些面食做起來比較費事,最簡便快捷的還是擦圪蚪,面團可軟可硬,也無須餳面,只要用手團起水開就可去擦。撈出配以土豆絲、蘿卜絲等菜肴,來點咸鹽、辣椒、陳醋、蔥花作料,即是人家平日最常吃的午餐。
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食物種類日漸繁多,昔日罕見的細糧成為日常主食,過去普通的粗糧淡出餐桌。擦子,似乎成為新居礙眼之物,或存放舊居,或丟棄不用,或當廢品賣掉,不經(jīng)意間退出百姓的視線。
世無常態(tài),事易常變。這些年,人們突然又念叨起粗茶淡飯的好處,念想起舊時吃厭的飯食,想起已淡忘的擦圪蚪??僧斣S多人想要買擦子時,卻發(fā)現(xiàn)早已無處可購、無人再做,只好翻出霉味十足、銹跡斑斑的舊擦子,洗凈再用。
一碗熱氣騰騰的擦圪蚪端上來,兒時味道直刺味蕾、家的溫馨油然而生、滿滿的鄉(xiāng)味鄉(xiāng)韻與鄉(xiāng)愁充溢心頭。一把擦子,一件地方特色飲食用具,體現(xiàn)的是一個區(qū)域的民俗風情,也是忻州人記憶深處的流金歲月。
來源:忻州網(wǎng)
【作者簡介】米廣弘 山西文旅宣傳大使